SRT-中子星加速机制
来自Particle Pysics, UJN
中子星的形成
中子星的性质
【中子星的内部结构】
- 温度
- 比较正常的行星,物质是由压力支持的,压力与温度有关;而同教正常的行星比较,几乎整个中子星都是冷的。简并重粒子的费米能在50兆电子伏以上,所以如果中子气的温度为$ 10^{10} $K,相当于1兆电子伏的粒子能量,它仍然算是"冷"。
- 支持着星体阻止其进一步坍缩的乃是粒子的零温能量,而不是热能。所要求的物态方程只是压力作为密度函数的公式。对每一密度,我们必须探索代表最低位能的物态。
- 磁场改变了星体内部的不透明度,使冷却加速。中子流体中的超流体也使冷却加快。
【中子星的外层结构】
- <厚度>.从中子星外层到中心,密度要经历从【10^6到10的15次方】克/厘米^3九个量级的范围。从表面着手来弄清其密度的变化比较方便。
- <密度>.中子星表面密度与白矮星密度差不多,为10^6克/厘米^3.在这种比较低的密度下,当物质凝聚到主要是【56Fe】的重原子核时,总能量达到极小。铁压缩到密度约10^4克/厘米^3以上就完全电离。这种冷电离的能量来自压缩中所做的功。壳内的电子气是简并的。
- <原子核>.原子核排列为晶阵的时候,便达到他们的极小能量。因为原子核作为靶电荷的存在,晶阵中的核际力很大。只有粒子热能达到库伦相互作用能的一个小比例数,例如1%时,才会融化,即融化温度应由下式决定【100KT约等于e^2*z^2/r】。其中r是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。由此得出壳中融化温度超过10^8K。完全在行星的形成后很短的时间内可能具有的温度以上。
- <中子化>.随着密度增加,大量的原子核在壳层中出现。这是因为电子场的费米能越来越高,最后高到迫使电子同核内质子结合成中子数异常高的核,最后高到迫使电子同核内质子结合成中子数异常的核。Baym,Pethick和Sutherland(1971)列出了【4*10^11克/厘米^3】以下各种密度应有的最稳定的原子核。序列中包括实验室中不稳定的核素,最后是82个中子核36个质子的原子核118Kr。质子与核子总数比z/A从【56Fe的0.46降到118Kr的0.305】。这种中子化过程进行到密度为4.3*10^11克/厘米^3为止。这些不常见的过程的精确顺序并不重要,不过要比电子加到质子中去复杂得多,因为这个过程只产生质量为常数的核素,由重核所代表的平衡态将在短时间内形成,这只是一个假设,产生它的详细过程还没有拟出来。
【中子露点】
公式输入指南
简单规则
- 分式、上下标:$ \frac{a}{b} $,$ f_i,f^i,f_{ij},f_{ij}^k $
- 不定积分:$ \int f(x) dx $,定积分:$ \int_a^b f(x) dx $,导数:$ \frac{dy}{dx} $,偏导数 $ \frac{\partial y}{\partial x} $
- 希腊字母:$ \alpha,\beta,\gamma,\delta,\xi,\eta,\zeta $
- 矢量符号:$ \vec F $,上划线:$ \overline{ABCDE} $,根号:$ \sqrt{2} $,箭头:$ \to,\leftrightarrow,\Longrightarrow,\Longleftrightarrow $
- 要求公式中为正体:$ \rm He $
- 求和号:$ \sum_{i=1}^n x^n $,单独公式的求和号:$ \begin{align} \sum_{i=1}^n x^n \end{align} $
- 梯度算符:$ \nabla V $,点积:$ \vec A \cdot \vec B $,差乘:$ \vec A\times \vec B $
- 粗体字母:$ \boldsymbol{abcd} $
更多规则详见 这个链接
举例:
- 《粒子天体物理》(10.1) 式:$ \rm p+p \to d + e^+ + \nu_e + 0.32 MeV $
- 位力定理:$ \begin{align} \overline T=\overline{\sum_{i}\vec r_i\cdot\nabla V(r)} \end{align} $
- 角动量定理:$ \dot{\vec J}=\vec M $